首页 / 客家资讯 / 什么是客家文化?

什么是客家文化?

作为一个江西赣州的客家人,我很有必要回一下这个问题。我姓李,祖上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也就是客家第三次大规模南迁来的江西。先是唐朝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迁。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南下迁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南迁者远者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寿县、阜阳等地渡江入赣,更徙至闽南;近者则从赣北或赣中迁至赣南或闽西,或粤北、粤东边界,而此时客家语开始萌芽。客家语的发音,继承了较多五代两宋时的中原语腔调,也说明了这些。

什么是客家文化?

所以,我们的客家文化既包含了所以以客家语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如客家歌谣、客家民间故事、客家山歌(文本)、客家山歌剧(文本)、采茶戏(文本),文人创作中的方言小说、方言诗等。又包含了客家围屋、土楼等建筑文化,祠堂、山神、纱神、土地神、傩等信仰文化,还包括婚丧嫁娶,年节等风俗文化,更包括擂茶、粉龙床、油琪、腐乳、梅菜、酸菜等饮食文化。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民间舞蹈。仅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就有:丰顺浦寨的火烧龙舞、南雄的香火龙舞、大埔与饶平的花环龙舞,梅州市槐店的文狮子舞、大埔清溪的仔狮灯舞、东源的金龙狮舞,饶平的布马舞、五华的竹马舞、紫金的纸马灯,平远的船灯舞、紫金的花船舞,兴宁的杯花舞,韶关的舞春牛,大埔的鲤鱼灯舞,以及席趣舞、莲池舞、织女穿花舞、落地金钱舞等。

工艺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画工艺:制画工艺在客家民间流传甚广,名家辈出。如长汀上官周,宁化黄慎,上杭华岩,武平李灿均驰誉中外。尤以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颇有影响。制画主要有版画,壁画,字画,蛋画,铁画,画像等。代表有:英德英石假山盆景传统工艺

剪纸工艺:汀州剪纸工艺源于清代帝后生日摆万寿,民间张贴红签(剪纸图案)以表庆贺。后来逢春节或新婚喜庆,多巾红纸剪成的各种艺术图案或文字,寓庆贺祝福之意。传统图案有“鸾凤和鸣”、“松鹤延年”、“梅兰菊竹”、“寿星”等,文字有“福,禄,寿,喜”等,多出自巧妇之手。民间剪纸不限于妇女,有专门剪纸刻纸的艺人。各种图案应手而成,巧夺天工。

手扎工艺:客家手扎工艺品种繁多,依物施艺,各具特色。主要有彩扎,灯扎,纸扎和花扎四种。代表有:连平忠信花灯、客家龙灯。

雕刻工艺:五华石雕

而其中客家文化的内核,应该是属于这个族群的精神,客家精神是由客家历史打造出来的。客家历史是客家先民、客家人的流浪史、拼搏史、创业史。为了生存、发展,长期的迁徙、流浪,颠沛流离,逐步地摆脱了中原“安土重迁”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树立起“四海为家”的新思想。也就是长期的颠沛流离,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必须奋力与自然、与社会抗争,努力拼搏,胜利者,就是这些敢于拼搏、敢于冒险进取的强者,他们终于到了彼岸,获得新生和发达。客家先民在中原老家受到儒学的传统教育,宗族、家族观念根深蒂固。

离开中原背井离乡,长期的流浪生活,更体会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更加巩固和加强了宗族家族观念,于是敬祖睦宗的思想观念显得十分突出,扌背父骸,聚族而后,修族谱,修宗祠十分突出。 客家先民在饱尝长期离乡背井痛苦之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家不知娘辛苦,出外方知慈母情”,“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于是更加戚恋家乡,并深刻体会到家、乡、国命运一体,荣辱与共的关系,使爱国爱乡的思想强烈地表现在各个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客家精神的表述有繁有简,有长有短,可以函益意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但最为突出,最为本质的可以归纳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慎终追远,爱国爱乡”十六个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赣州客家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nccx.net/archives/82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