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主要是客家人建造的。古代中原地区战乱,大批汉人南迁,我们历史谈到的“衣冠南渡”就是指这个时候,所以,客家人也不是一个少数民族,而是一个群体,大多来自河洛地区。
客家土楼大多在赣南、闽西和粤北的山区里。开始于宋代,成熟于清,在民国时期也有大批的土楼建设。
土楼之所以建成圆形,主要是古时这些山区多匪患,圆形的建筑就像一个堡垒,利于保护厘里面的居民和财产。土楼一般都是圆形、且有三层多的高度,窗户和门建的也比较小。当然,也有一些方形土楼。
在福建,土楼分为永定土楼、南靖土楼两大景区。这些都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建筑瑰宝。
客家人为什么要建土楼?
客家人是古代南迁的中原移民后裔,因此在建筑上有两个特点: 1、客家人喜欢建造夯土房,这是来自中原的习俗。 2、客家人宗族意识很强,喜欢整个宗族聚居在一栋大房子里,有助于宗族的团结和防盗防匪。 这种夯土建造的大房子就是客家土楼。 赣南、闽西、粤东北等客家聚居区,到处可以见到客家人盖的土楼,多为长方形、长条形,一栋的规模有几户、十几户、数十户不等。 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长条形排屋遗址,可以看到客家土楼的源头。 而在闽西南以南靖县为中心的若干县,有许多圆形、半圆形的土楼,则是比较特殊的类型,大者可容上百户人家。这与当地在历史上匪患频繁有关。这些地方的一些非客家人也学会建筑大土楼防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