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具体表现在:
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因而它必然在上层建筑领域也占统治地位,并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其改变有早有晚、有快有慢。这种情况决定了上层建筑中思想文化领域里新旧斗争的长期性。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社会存在这三个概念有什么不同?
经济基础—— 简称“基础”。
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与“上层建筑”相对。是社会结构两个基本层次之一、社会生活两个基本领域之一。斯大林给经济基础下的定义是:“基础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01页),并具体说明“上层建筑是通过经济的中介、通过基础的中介同生产仅仅有间接的联系”(同上书第505页)。毛泽东认为,“所谓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他们对“经济基础”的解释和使用,都不直接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 会存在是指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包括人、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各种财产、知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