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你会如何解析社会经济的“形式与内容”?

你会如何解析社会经济的“形式与内容”?

内在本质和表现形式,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顾名思义,当然在相对论的条件下,它们身份如同流体一般。表现形式由内在本质所支撑,其所具有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能够被我们刻在脑海,其不同之处在于,认识内在本质需要从表现形式中提炼,而这个过程一般是(nb)哲学家的工作,哲学家将内在本质固定下来之后,为表现形式的发展铺就了一条大路,对于一般人而言,世界(表现形式)已经在内在本质的引导下,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要么依然有着发展空间,要么已经趋于瓶颈。所以,映入入我们眼前的仅有外在表现形式,内在本质则需要一个思考或教育的过程。古往今来,对于内在本质认识,其统一性在于部份人受到了同质性的教育,这些人可以称谓读书人,而对于其他人而言,其内在本质认识仅仅是自己对于现实的朴素总结,前者的思想教育内容基本来自于职业思想家,故而思想本质认识深于后者,当然其内在本质认识所对于事物的后期发展,所产生的阻碍亦更加明显。

你会如何解析社会经济的“形式与内容”?

我们常讲“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普通人所形成的内在认识,其随着时间的发展愈来愈趋于稳定。在前文中,我们说没有一个人能够清晰的分析出这个社会,哲人的内在本质认识是不完美的,有着永恒的“主观矛盾”和“客观矛盾”。在今天这样一个教育十分普及的社会,其外在表现形式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于内在本质认识的高度统一,同时其面临着来自内在本质认识的缺陷所表现出的矛盾,肯定愈来愈顽固,即在相对固定的内在本质下的表现形式,其所展现出的矛盾之所以难以解决,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故步自封、画地为牢。看看“Is the universe conscious?(百度)”,你何不把整个宇宙想象成一个大脑,然后它按照自己的内在本质去思索这个世界,但是显然它的内在本质认识依然是有着缺陷的,所以其思维的发展必然受到缺陷的约束,然后也是画地为牢,最后不能逃出生天,便只有自爆而亡。

在认识社会的本质矛盾之时,自己认为甩掉自己所有的知识,从新开始认识,犹如废掉之前所有的武功,再次从头修行,或者如同迷宫中的此路不通,折回原地,这种思维似乎能够让我们暂时跳出思想的禁制(超越范式),不说能让人豁然开朗,至少也是让你受益匪浅。忘记其之前的所有知识,重新思考,其出发点在于,重新思考其最为简单的事物,然后逐步形成一种能够说服自己的逻辑,当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可是乐在其中也何尝不可!

接下来自己对经济思想做了一些基础性的认识,哲学解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学理论。其中哲学解释和意识形态为内在本质,而社会制度和经济学理论乃是表现形式,在我们所学的知识框架之中,我们所学的仅有其表现形式,而并不深究其内在本质,当然论其经济本质,自然又要进入深度思考,这实为思维最难之事,恰如胡适先生所讲“少谈些主义,多办些事情”,在一个时期(相对短期内),思维达到上限,其最难之事反而是形成强大的决策执行力,故而在现代经济史中,其后发国家对于先发国家的追赶,其倚重的国家资本主义所完成的国家工业化已是普遍现象,反之以所谓的民主替代稳定的政策执行,基本上都陷入了二流国家。而在进入资本主义所能支撑的繁荣顶峰之时,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和意识形态的缺陷,所造成的顽固矛盾,便成为这个阶段真正上的“哲学矛盾”。

在前面的文章之中,我们对于经济学的哲学解释和意识形态分析所谈较多。简单的讲,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繁荣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唯物主义哲学支配我们意识形态的过程,它固定了人们对于世界是物质性的本质认识,进而认为人的行为本质是物质活动,所以物质活动(劳动)是体现人的存在价值,保持物质活动持续性亦是维持人的存在价值持续性,让动态的物质能够持续的方法恰如宇宙一般,保持物质的膨胀(指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特征,即指数增长和循环特征),再进一步讲,便是维系人的持续性劳动以及提高劳动生产力。

故而持续性的创造(劳动)是内在动力,物质膨胀乃是其表现形式。人的内在动力来自于其对于外界事物的反馈,即我们的意识形态是间接作用于这个社会,故而形成持续性的劳动条件是内部输出和外部输入的统一,亦或者讲人们能够实现“等价期望”。其表现形式是物质(商品)之间的流动,以及维系人的持续性实现“等价期望”的条件,所有的这一切的表现形式是货币,即货币在经济人的眼中,既是其劳动价值的保证,亦是商品交易的中枢。因此货币在理论上完美了上面的一个逻辑链条,为唯物世界观的表现形式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载体。但是…….

人们在意识形态中,所坚持的单一物质性,并由此构建了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本身是对人精神性和物质性的一种扭曲,即对于个人而言这个世界基本只剩下物质,而人们则将追求物质作为其存在的唯一价值。在之前所讲,物质的膨胀是一个客观动态过程,其运行轨迹既有内在规律,又受到外界约束,而人们对于物质的渴望则是无穷的,其唯物主义的“我在顾我思”(有限性)应用于无穷的精神世界,显然已经失效。人们对于物质的渴望,要远远大于这个物质世界的客观产出,所以在人类世界的强者(固有的强弱性,之前有讲),所本能的利用个人势力(市场、政治、威望等等)为自己谋取额外的物质,这已成为必然。故而我们在谈论其市场失灵的之时,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现象,即市场的有效永远都是短期的,在物质达到一定的繁荣之后,其各种市场势力必然干扰市场的有效运行。

市场的有效性在自由市场中,必然会不断降低,即表现在贫富差距的持续性悬殊,因此为了维护市场的有效性,进行必要的市场规制这是必然的,当然你可以看到,在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其政府的市场权力显然越明显,而不是如他们所宣称的那样截然相反。不过,政府的权力却有着边界,其直接受到支出、宪法、各利益团体等的直接约束,但是市场的无效率(倾向于垄断、寡头)却不断的发展着,之后你会看到20%的美国人拥有着80%的财富,这也并不足为奇,并且在人的物质欲望中,财富自然是the more the better,这个时候它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让许多既得利益者并不想看到一个真实的、客观的、有限的物质世界,这种本质矛盾,在其固有意识形态下,必然解决不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赣州客家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nccx.net/archives/319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