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和人的行为的社会科学。想给社会学下个定义是很难的,有很多社会学的学生在四年本科后,也还是没有说得清楚社会学是什么。这一方面是说社会学是个很包容的学科,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现在大部分学校的学生没有很好地把社会学的想象力内化。
社会学是一个偏学术导向的专业,其课程大致可以分为理论与方法两种类型。理论的话,会从导论、理论开始讲起,然后涉及各种社会学的分支,诸如教育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劳动社会学;方法的话,一般都会开定量与定性两种方法的课,定量自然是统计课,前沿一些的会讲计算社会学之类的,定性方面一般会先总论,然后简述具体的方法,比如个案工作、田野研究。各种课的比重其实跟每个学校的学术取向契合,比如北大倾向理论,关于理论方面的课程就会很多,重视实证的学校则会相对更多的开设方法课程,并经常让学生参与研究(自然,这个参与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这里拓展关于开课的形式的东西。有两种开课的形式,一种是竭力把各种社会学的分支呈现给学生,希望学生在本科期间大致了解社会学的框架,实例是上文所述的大陆诸大学的通用做法;另一种是按主题开课,引导学生阅读文献,进而学习,而有些可能没有提到的主题,可以通过这些主题学习培养到的能力去自主学习,实例是台湾一些大学,还有一些研究生课程,主题有如社会分层、社会网络。香港科大就是将这两种形式做到极致的代表,会把每一个分支讲授得特别细,结合前沿提供阅读清单,不断更新;又有该领域的大佬侃侃而谈,把这个领域的东西的脉络在你面前梳理清楚。实际上,现在很多学校都是两种形式的课程混合提供,只是比重不同而已。
关于专业院校和排名。说得太真实可能会得罪人,但是已经是国内的共识:中国社会学发展落后,排名的顺序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读前十以外的学校社会学几乎没有意义,就算是所谓的社会学名校,老师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大概是一个学期能有两三节由好老师上的好课就该欢欣鼓舞了。
我查了一下19年最新的排名。发现有两种不同的结果,知道的知友可以帮忙。
大概评点一些著名学校。北京大学作为中国大学top2,上了北大就意味着资源和跳板,重理论轻实证,理论大家很多,是喜欢理论的同学的天堂,谢宇老师还是北大的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比较综合,不过我有点好奇为什么统计课大二才上,看来不是很重视量化;清华有周雪光老师;南京大学吴愈晓老师;中山大学是实证派的老牌,不过一些老教授要退休了,青年教师中,梁玉成老师和叶华老师做的是量化,黄晓星老师做质性,都是很不错的老师;上大虽然没有什么名校的狗牌,但是社会学领域发展得很不错,尤其是量化领域;复旦也是比较综合的大学,大一时是社会科学通识教育,学生因此也素养不错,胡安宁老师是国内推广量化方法的著名学者。
理论派好还是实证派好,定量方法好还是定性方法好,争论不休。我就不做意见领袖(也做不了hh),学界主流大概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证主义研究,定量与定性相互补充(然而现在大部分“老”师都不会定量方法就是了)。不赘言了。
关于就业。学术和就业吧。前者是一条路走到黑,把人生献给学术。社会似乎认为学者很高级,工资不高,但是声望不错什么的。其实做学术也不过是一种职业,不过不只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志业。就业可以投身市场,或者从政,或者非政府组织。分而述之,投身市场的话,去调查机构、数据分析、人力资源,等等,都可以;从政无需赘言,国考就是;非政府组织不赘言,怕知乎删我问题hhh
总而言之,社会学不是就业导向的,但是受到好教育、自己投入一些热情,素养可以得到提高。
最后夹些私货,作为一个社会学人,最好拥有对社会正义和人类福祉的关怀。专业并不只是专业那么简单,虽然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但是只是为了学个技术,似乎技校更加专注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