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是客家人,所以大学的时候专门去找了一些资料,所谓客家,是相对土著人来说是“客人”,那客家人为什么去做客呢,主要因为战乱。历史上有三次中原人大规模向南方迁徙的潮流,分别是: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和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高潮,如客家人向台湾和海外谋求生路“下南洋”运动,以及康熙年间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运动。
因为在古代,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所以客家人的到来,挤占了耕地,因此当地的土著人很是仇恨,所以土著人常常把客家人赶到人烟稀少的荒林野地,客家人为了防止野兽和土著人的围攻,不得已造了围屋,聚族而居。即便这样历史上还是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土客械斗”,毛主席的一些文章里面有伦及“土客矛盾”。客家人同时开垦了梯田,以维持整个家族的生活。
这就导致了客家人居住的环境,交通闭塞,对外交流很少,因此形成了特有的“客家话”,客家话的特点在于保留了很多古代的词汇和用法。比如,我小时候,喝茶不叫喝茶,叫“吃茶”,叫你走快一点,不是走,而是“跑”,关灯不叫关灯,叫“关火”,火柴叫“洋火”,蜡烛叫“洋蜡”,祭祀的用品依旧叫“猪肉头牲”。并且在音调上比普通话有更多的音节。
客家人有很强烈的祖宗崇拜观念,有汉族群里特有的“郡望堂号”。这些堂号记录了客家人的由来,比如陈姓很多来自古代的颖川,所以很多陈姓人家里厅堂正中,贴着“颖堂川”三个字,堂字一般放中间,还有彭城刘氏,陇右李氏,江夏黄氏等等。
客家人集中聚集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广东北部,都是山深林密的地方,此外台湾,海外,湖南,四川也有少量分布。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人与外界交流越来越多,或许若干年之后已经没有人会说客家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