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客家是一家
客家人是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往南迁形成的,“客居他乡”的人。从春秋时期到清朝,为躲避战乱而经历过五次(有说六次)大规模的迁移。同时也有因做官、戍边等缘因南迁的。南迁后,大部分集中在福建江西交界的宁化石碧。之后,又辗转向男迁移到广东、台湾、东南亚等地;也有回迁四川等地。客家故有“北有大槐树,南有石碧村”之说。
客家人虽历经磨难,却保留的中原古文化和人文风俗。黄遵宪有诗为证:“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客家方言虽有地区的口音差别,但仍然可以沟通。客家山歌的韵味和调基本一致。客家人都保留了中原热情好客的传统,和谦虚的待人接物方式。
客家人虽漂泊他乡、漂洋过海而旅居海内外,但尊师重道、尊敬祖先、叶落归根、团结互助等等的思想却一脉相承。客家人修族谱,寻根祭祖的风气从未中断,为的就是让子孙能找到根,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不忘本不忘宗。
每年都有大批的海内外容属回石碧参加恳亲大会和祭祖大典,寻根祭祖,拜谒共同的祖先。
各地客家人也会在每年的清明节,往当地开基祖迁来前的根源地去拜谒祠堂家庙和祖墓,捐款捐物用于修缮和改造,以及修族谱之用。同时,畅谈祖上风云和源流脉向,共叙同宗之谊,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客家人用亲情串联起客家脉络,用文化传统牵起发展的脉搏。
客家人同根同源同祖同宗,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天下客家是一家,客家文化一家亲!@郦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