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匾,又称门楣或门榜,是营前客家人独特的民俗文化。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一块制作精美的牌匾融汉语言、书法、中国传统建筑、雕刻艺术于一体,是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作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实属罕见,展示出客家民居独有的文化魅力。
分支别居的客家人在离开自己的亲人和祖居地之后,常常怀念祖居地和先辈,于是,大多数客家人便以居所为载体,把祖先的姓氏、名人故事、先贤哲言等浓缩为四个字,镶嵌在自家门额上。仰视门匾,客居异地的客家人会感到自己的亲人就在身边,新居地就是祖居地,从而进一步坚定他们在新居地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客家门匾就像一根“红线”,并把同宗同谱人的思想感情连接在一起,不管分居多远,总能心心相印;也不管是否相识,只要一见门匾并能道出世系源流,就会得到东道主的热情款待,有宾至如归之感。
门匾文化,是当地人崇扬祖训、传承家风、昭示名节的重要体现,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赣南想要知道一栋屋子的主人姓什么,看门匾上写的内容就是最直接的办法了(同一姓氏也可能有多种匾文,但通常较固定)。比如,以下这些:
松阳世第——赖氏。
禄阁流芳——刘氏。
三槐世第——王姓。
东海家声——何氏。
三省传家——曾氏。
汪洋衍庆——黄氏。
云台世第——邓姓。
客家门楣,传承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