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客家围屋的简介?

客家围屋的简介?

客家围屋又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等,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前方后半圆形、八卦形、椭圆形等形状的。围屋结合了汉族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的广东、江西、福建省,台湾的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

传统客家人的建筑为什么是“围屋”的结构?

为什么传统客家人的建筑大多是“围屋”的结构?当我们了解客家围屋之后相信会有答案。

传统客家人的建筑为什么是“围屋”的结构?

客家围屋,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只要在客家人聚居地,都能见到围屋的踪迹,包括广东、江西、福建、香港新界以及台湾等。

传统客家人的建筑为什么是“围屋”的结构?

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结合了客家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围屋采用中原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一般选址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最基本的样式是一围,即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一围的屋子建筑简图如下:

传统客家人的建筑为什么是“围屋”的结构?

至于围龙屋和土楼,则是加强版的围屋,其中的围龙屋是一种富有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传统客家人的建筑为什么是“围屋”的结构?

围龙屋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圆形,如同一个太极图,围龙屋主体是堂屋,是二堂二横、三堂二横的扩展,而在堂屋的后面建筑半月形的围屋,与两边横屋的顶端相接,将正屋围在中间,有两堂二横一围龙、三堂二横一围龙、四横一围龙与双围龙、六横三围龙……,有的多至五围龙。

传统客家人的建筑为什么是“围屋”的结构?

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分布在福建和广东饶平、大埔一带,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土楼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和一般的围屋不同,土楼的外围除了进出的通道绝大多数都是严格封闭的,易守难攻,防御能力要比一般的围屋强。

传统客家人的建筑为什么是“围屋”的结构?

通过以上客家围屋和典型的围龙屋、土楼的图片和介绍,相信大家已经有了很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每个客家围屋都是一座独立的小城,围屋内可以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能实现自给自足,可以保障一个家族或村落成员安全稳定地生活。

客家人的祖先是来自中原的汉人,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三次大迁移,先后举族南迁,在他们到达福建和广东时,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而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客家人在长期迁徙中,需要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不仅面临穷山恶水的自然环境和猛兽袭击,而且要面对当地兵匪的欺辱,为了生存,客家人的祖先以血缘关系团结起来,聚族而居,然后建造带防御性的客家围屋作为居住场所。

客家围屋体现了客家人的宗族观念、处世态度和哲学追求,客家人是传统的汉人,围屋的建筑结构体现了其团结互助和坚韧顽强,各屋室厅排列有序则又体现了其知书达理和敬祖尊老,而围屋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则是契合华夏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

(我是六甲番人,请您关注我的头条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赣州客家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nccx.net/archives/18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