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孕妇走独木桥——–铤而走险。(挺而走险)。
●. 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
●. 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 秀才的毛巾———-包输。(包书)。
●. 乌龟爬门槛———-但看此一番。(但看此一翻)。
●. 针尖尚挑毛巾——–不足为奇。(不足为旗)。
●. 钝刀破竹————想不开。(响不开)。
●. 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胆子。(好大的掸子)。
●. 磕瓜子磕出臭虫——什麼人都有。(什麼仁都有)。
●. 灯草打鼓————不想。(不响)。
●. 灯草拐杖————做不了主。(做不了拄)。
●. 盐店里谈天———-闲得没事做。(咸得没事做)。
●. 张天师过海不用船—-自有法度。(自有法渡)。
●. 隔窗吹喇叭———-名声在外。(鸣声在外)。
●. 龙王爷搬家———-厉害。(离海)。
●. 老九的兄弟———-老实。(老十)。
●. 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
●. 王八中解元———-规矩。(龟举)。
●. 六月裏戴手套——–保守。(保手)。
●. 生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
●. 皮匠不带锥子——–真行。(针行)。
●. 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 和尚的房子———-庙。(妙)。
●. 河边洗黄莲———-何苦。(河苦)。
●. 盲人戴眼镜———-假聪明。(假充明)。
●. 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一 历史;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造字时天地震惊——“而天雨粟,鬼夜哭”。从历史角度来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更可能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有观点认为《周易》中的八卦对汉字形成有较大影响,但支持者甚少。
二 原始文字
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种符号中,部分特征与甲骨文有较大类似之处。这一发现将原始汉字的形成过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阶段的表现。
但是,商朝以后的汉字和这些几何符号是否一脉相承?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中。许多学者提出,这些符号不一定是汉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绝对肯定是文字符号。
三 从象形到表意
泰山封山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发展过程,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这一时期的汉字称为古文字。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在已发现的4500多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
小篆解决了各国文字间出现大量异体字的情况,“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文字的统一有力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传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国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文字史所罕见。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演变。初期汉字系统的字数不足,大量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但事物众多,不可能都用单一汉字表示,且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本身的学习困难,汉语逐步从单字表意演变为词语表意为主导。
四 造字及组成
在秦始皇统一汉字后,汉字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很多新造的字不断出现:
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但因“随”字的“辶”有不稳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
唐朝时,武则天根据“日月当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为她的名字。
五代刘岩取“飞龙在天”之意创了自己名字内的“龑”字。
在近代,由於大量西方知识的涌入,也造了许多字。例如随着“Beer”传入中国,如何用汉字表达是一个问题,最初译为皮酒,后觉不妥,於1910年左右创造了“啤”字——译为“啤酒”。为了表示英制的单位,还造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呎(英尺)等。不过这些多音节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陆地区已不再使用,但台湾等地仍可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