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是肯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政治经济学的论点就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阶级,一个集团,一个家族,讲话算数的人,有人听你说话的人,具备有号召力的人,往往不是德高望重的人,而是有钱的人,有能力拿钱出来为大众办事情的人。
钱,可以说,是世间衡量一切的工具。人没有钱,没有赚钱本事的人,其本身就是个低能者。低能者何言地位,话语权。
社会地位,家庭地位,集团地位的取得,离不开对社会,对团体的贡献,而这个贡献正好是经济上的贡献。无论上层建筑,个人,集团要确立自己的地位,取得话语权都要接受经济行为的约束。失去了经济基础的支撑,随即便会失去一切。
俗话说,有钱好办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办事情,无一不是以钱开路。有钱蠃了三分,无钱输了七分,这是现实中的现实,由不得人不服。好比拍卖行上最后一件奇货,众人争抢,标的高的人可以买走,出价低的人出局,道理很简单。诸事唯如此!
能否成为一个孝子,他的学历,社会地位,经济状况重不重要?
对于这个问题依我片面的眼光和认识,我以为是没有一点联系的。
首先对于孝的感受说一点自己的观点,随着近些年的生活富足,有很多的人或多或少,有了显赫的资本,给过世的亲人立碑修墓,光耀宗族,但对亲人真正的作用不大,只是自感获得了更高的尊重。而那些米水汤粥,母子相顾,哀哀度日的人总是无问无闻。
曾有弟兄二人,哥哥一生未娶,守望老娘,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一人照料,服侍之周全,村人称颂。其弟县城显赫,偶尔回村,只是与人表白自己的一贯清廉。哥哥在母亲去世后在村里一人生活种地,还喂了几只羊,有时想念城里的兄弟一家就背上包裹步行去趟城里。
那时县城集日同村赶集的人多,都羡慕他有一个富贵的兄弟,可在回来的路上,村人才知道,他的弟弟从不会留他吃饭,他只是待一会就往回赶,那时钱的缺少,没有人在饭店吃饭的。
就是这样的一个孤独老人,临终时房屋里攒满了粮食,那只老羊也早被人偷去了,但他没骂街,只是告诉了邻里,由此可知老人的懦弱和善良。最后所有的东西归兄弟所有,土屋也翻盖成了砖混。
由此可见,知识与孝无关,地位与孝无关,有钱与孝也无关。这些见解与社会无关,与风尚无关。